通道转兵之依据

近日来,电影《通道转兵》忽然火爆。个中缘由么,当属为90寿诞再添光彩——贫困县官员吃喝嫖游之外,竟然倚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正确”放胆玩新招:甩公款出镜过瘾。

想来这几块料粉妆上阵时候定是底气十足:唱红歌演红戏,人家重庆多少个亿甩下去,眼皮都不眨一下。湖南也要有所动作——卯足了劲宣教“圣祖伟业”,让P民个个“埋头拉车不问路”!

问题是,“英明伟大”喊了60多年,怎么说也得来点新的。有人想起,“遵义会议伟大奠基”够劲是够劲,只是说疲了。官方史家不是还有一说么:“伟大奠基”实际上是近一个月前“黎平会议(12月18日)之继续”。

但在黎平在贵州,而不过几天前在湖南的通道,曾经有过一个“中央负责人的紧急会议”(12月12日),如果将其列为“黎平会议之先声”,“通道转兵”不就成了遵义先声的先声么?潇湘厂亮出彩旗——“毛泽东以其睿智的军事洞察力,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和天才浪漫的行事风格挑战权威,在风雨飘摇中带领中国红军走出了困境,找准了‘通道’,揭开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的序幕”。

高起点啊!可惜该片除了给出诸如“不得不遵从共产国际不容置疑的指示”这种硬伤(共产国际与中央的联系,早在长征正式开拔之始就断了,直到1935年底才由骑着骆驼到达陕北的张浩接上),以及效颦央视春晚,让从不贪杯的伟大领袖突然“神秘地掏出‘侗王酒’”之疑似广告……电影其实不敢正视历史——生造的小花絮小包袱而外,背书依旧。

作为21世纪掏钱买票(以及纳税供养官家电影制片)的观众,仅仅出于常识,也难免问个究竟:在当时,
躺在轿子上行军的毛泽东(加上张闻天和王稼祥),决心在“北上”还是“西进”的重大军事决策上“挑战权威”,以展开对“错误的左倾军事路线”彻底追究,他们所凭借的,究竟是什么——“智睿的军事洞察力”?发现黔军不堪一击?还是得到了关键的确切情报?

近年来已经有多部著作论述自他们离开苏区,一个多月里边“突破历次封锁线”的情景:待到“过了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 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总头目博古已经沮丧到意图举枪自裁的地步。

12月1日总算过了江,到翻越广西老山界、踅进入湖南通道、进入贵州黎平,前后18天。毛泽东在这里(通道)提出“敌人重兵阻拦红军北上”,不能钻进何键20万大军正张着的口袋——究竟北上送死,还是西进逃生,如若说,在如此明确局势下,硬说“军事领袖之间还有分歧”,贬抑他人以实施造神,太把读者观众当傻子了吧?况且,这情报是怎么获得的——前沿侦查?敌营潜伏?捉“舌头”?抑或截获并且破译了敌方密码电报(即如毛后来所说:长征有了二局,有如“打着灯笼走夜路”)?还有最最令人不解的:事关全军生死的重要情报,为什么单单落到跟着行军的担架客而非正宗军事指挥手里?

或许,没有什么具体情报,“真如神”的毛泽东英明智睿、料敌如观指掌。但不要忘了,他当时力主的,是后来全盘放弃的西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根本不知“陕北有个刘志丹”。

但是,如果我们相信毛泽东在当时确实提出了属于“奇招”的西进贵州,他依据什么?对此,官家《毛泽东年谱》也未透露一字。

1 comment

  1. 担当 说:

    这么多评论,一个词“无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