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踏上长征途

据官方《毛泽东年谱》,1934年10月10日晚上,毛泽东随着86000人的大队,“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那时节,他在党内的地位,按照正史的说法,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发展到顶点”的六届五中全会“选出”的政治局委员——不在四人常委之列。当选常委而进入决策核心,要到一年后的遵义会议上。虽然也算是党内高干,要害的党务军务没他什么事。分派给他的,是“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很像后来朱德、董必武等所处之虚位:参加个代表大会,发布个“五一节宣言”,做个《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报告什么的。

长征前一系列决策,包括上报国际并得到批准的“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以及“最高三人团”成立,他都无缘与闻。为调开围剿军而向浙赣派出“北上抗日先遣队”(旋即失败),以及那篇由他打头署名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发表抗日宣言》
,跟他都没什么直接关系。到8月底,眼见打破第五次围剿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他提出“向西,打湖南”,没人理会。

“红色根据地全班人马立即大转移”的秘密通知,他是在10月上旬接到的。为什么“留”下了瞿秋白、何叔衡、项英、陈毅……而带上他,出于珍爱抑或提防,至今未见可信的解说。其实,按照李德回忆,对“战略转移”,他甚至“有完全不同的意见”,认为“应该在江西苏区坚持下去,哪怕只把他留下”。不管怎么着,虽然正在于都养病,他最后还是遵从了。想来,修补跟张闻天的关系,积聚党内斗争力量,或许正是考量之一 。基于此,对“最高三人团”将毛、张、王等政治局成员分散到各军团的最初措置,他提出“安排在一起”。获采纳。“小三人团”编入一纵中央队。

毛泽东踏上长征途——躺在轿子上。轿子!我们今天对这阿物儿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吧?张澜回忆母亲时候曾经提到:

先妣性甚刚,治家有法,无敢怠惰。澜任省长时,犹督吾妇及娣姒勤农作……居贫久,甚俭约,而待人则以刻薄为戒。荷肩舆者至,吾家必款之以酒食,谓其同是人子而特劳苦者也。

长征时候的轿子呢?惨烈的湘江战役后,阎欣宁有一段描述:

……一片橘子林,几抬担架……不是那种树枝草草捆扎起来的简便货色,都是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竹木担架,特别其中的一个,担架下面有着木脚,放在雨水打湿的地上都无妨,担架上方还撑起遮阳的篷子。那是原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的担架,其他几抬担架也都是军委红星纵队的重要人物。……无论是行军休息还是埋锅造饭,这三抬担架,就是那么摆放整齐了。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头挨头、脚并脚,谈得颇为投机,有说不完的话题。

那话题,我们今天已然获知:对26岁现任总书记博古的不满;以及如何“在中央内部开会反对军事错误”。

由作战部队掩护着的,除了舍不得丢弃的机关家当,还有一个“总卫生部修养连”。为什么“修养”而非“休养”,怕不是哪个秀才促狭,将《房中术》里边术语成心安到这儿了吧?名额32人的修养连,谁人有资格列入?依照今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伺候部门都严格遵奉的等级享用标准,三位常委的太太自然在里边。八位委员呢——王明康生早已(带着老婆)避到苏联;任弼时张国焘不在中央苏区,顾作霖已病逝,王稼祥尚未成婚,项英给甩下,须安置的只剩毛贺子珍。五位候补里边,关向应在湖面,神枪手朱康克清随夫行动,余下三位的心上人依规定入连修养,包括由组织发配到李德床上的萧月华。此连队,“专门配备了干部修养连医务室主任孙仪之和医生李治负责接生”。

作为女性,包括生病的邓颖超和怀孕、生产、再怀孕的贺子珍,走过长征着实不易。但是,共产党人最为心仪的,不是平等么?与权力支撑的特权相比,这美丽的理想只好先歇歇了吧?

4 comments

  1. 涛涛 说:

    希望你多写文章

  2. attton 说:

    王明在32年就声称要北上“保卫苏联”。因31年918事变后日本北上意图明显。
    北上是按共产国际(苏联)的指示进行的。
    毛等知识分子在当时算年龄较大(35年42岁,在当时能算老头),而且有病。不可能和士兵平等地走路。
    戴女士的文章越写越偏激。希望不要迎合任何一方面。

  3. wang 说:

    我在这反面的知识太少,请您多讲一点。谢谢。

  4. 中國俊公子 说:

    這位女士,請妳遵重史實,不要祇會喝中國共產黨的所流的口水.當初的中共,是”逃難”+”流竄”,而非”長征”.那天當中國的紅旗倒地(就像舊蘇聯),”原汁原味”的史觀就會出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