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对欧洲债务方案反应谨慎冷淡?

本周四,欧元区领导人在世人的期待中终于就解决欧元地区国家的债务问题达成了协议,迈出了稳定欧洲经济的艰难的第一步。第一天,受这一消息的鼓舞,世界各大股市都做出正面反应。但是迈出第一步的欧洲仍然步履蹒跚,充满不确定性。

简要地讲,欧元区领导人周四达成的协议包括如下内容:

— 减免希腊一半的债务,所有投资者“自愿同意”将其持有的希腊债券去换仅50%价值的欧盟债券;
— 注资欧洲银行,要求欧洲银行的资本量至少占风险资产的9%;
— 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该基金将增加到1.1万亿欧元(1.4万亿美元),为购买欧元国家的债券提供保险。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已经得到欧元国家4千4百亿欧元的承诺,但是很明显该基金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让市场对其应付正面临的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略感放心。欧元区17个国家都承诺了他们可能承担的极限,任何新的承诺都几乎不可能。那钱从那里来?当然只能向外人借。人们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外汇储备最高而且还在持续增长的中国。

星期五,协议通过的第二天,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主席瑞格灵(Regling)就急不可耐地以“个人”身份飞往北京向中国当局推销该基金会的计划,他显然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抱有很高的期望。

令许多观察家感到奇怪的是,中国对欧元区领导人周四通过的举措以及对瑞格灵先生的来访都表现了谨慎和冷淡的态度。难道在欧洲急切需要伸出援手的当儿不正是日益自信张扬的中国政府在国际政经舞台上大玩一手的时机吗?中国可以以高外汇储备带来的外国债券购买力在美国和欧盟之间玩平衡,可以逼迫欧盟承认其市场经济 地位,甚至可能逼迫欧盟取消对中国的军事高科技禁运,等等。

假如你真正了解目前中国高层的政治生态,你就会明白中国政府采取谨慎冷淡态度的原因。

首先,明年中国政府换届,现在正是高层进行搏位进行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政府的内政外交决策都趋于保守,基本上是以惯性维持运作,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几乎无暇顾及权力斗争以外的政局,二是因为除非火烧眉毛谁都不想冒险做决策,尤其是意味着政策改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决策,以免犯错被对立面和竞争者抓住把柄。

欧元区仍然充满变数并非因为周四的举措就从此走上康庄大道。所谓投资者“自愿同意”将其持有的希腊债券去换仅50%价值的欧盟债券其实是“三面架机枪,只能走一方”的“自愿”,因为不然的话,希腊全面赖账,投资者只能落个彻底的血本无归。债务减免50%后,希腊的债务仍是其经济总量的100%,债务危机并没有完全消除。而且,希腊只占欧元区经济总量的很小一部分,更大的经济体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都面临着债务危机,假如危机一起爆发,注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资金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其实从长远上讲欧元区的稳定是可以期待的,最危险的时期就是这一两年,然而这正是中国领导层换届期间,恐怕中国掌管经济的决策人(很可能正觊觎更高的权力),很难冒险做出大量增加对欧洲债券的购买的决定。

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只具有表面意义,中国并不会因此得到多少实惠。解除对中国的军事高科技禁运不是欧盟可以单方面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它基本上需要和美国保持进退一致,中国政府非常明白它几乎不可能以增加购买一定量的欧洲债券进行交易在这个问题上获得成功。

中国领导人以及大小官员常常在国际场合表现出自信傲慢,在国内外常有豪言壮语,这使很多观察家认为中国在国际上有大战略和企图心,其实,中国领导人并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他们的主导思想是不出事就好,面临着国内越来越棘手的根本难题,能够延续已经是万幸。自信傲慢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拥有野心。

再则,中国领导人在购买国外债券问题上一直是理性玩主(rational player),基本上不参杂国际政治的情绪和理想在其中。大部分外汇储备之所以被投入购买美国债券,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债券仍然是迄今为止最安全回报最好的国外债券。购买美国债券并不是为了救美国或者在政治上牵制美国。同样的,中国不会为了救欧洲或者在政治上牵制欧洲而大量增加购买欧洲债券。

我想瑞格灵先生深明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以“个人”身份访问北京,并说不期待有特别的谈判,以免背负职务责任。看来,除非欧洲采取特别措施给中国的投资以很强的安全保障,温家宝今夏在大连达沃斯论坛上“增加欧洲投资”的承诺最多只能得到象征性的落实。

1 comment

  1. office chairs 说道:

    楼主很有才华!

发表评论